“金果果”鼓起农民“钱袋子”-新华网
新华网 > 正文
2025 07/05 08:31:19
来源:山西日报

“金果果”鼓起农民“钱袋子”

字体:

  【我在新闻现场】“金果果”鼓起农民“钱袋子”

  盛夏的临猗,万亩鲜枣大棚如银色波浪铺展天际,颗颗饱满的冬枣缀满枝头,长势喜人。自5月底开始,临猗冬枣抢“鲜”上市,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6月30日清晨,庙上乡吉令村战军鲜枣合作社的冬枣大棚内枣香浓郁,密密匝匝的冬枣压弯了翠绿的枝条,在棚内泛着晶莹的光泽。

  合作社负责人李战军带着村民来到一棵枣树下,小心翼翼地拨开枝叶,将成熟的果实轻轻摘下放入布袋。“布袋子能防碰伤,看这枣,个个赛过鸽子蛋,咬一口酥甜脆爽。”他随手递给记者一颗,果肉入口,汁水迸溅,甜蜜瞬间弥漫舌尖。

  棚内另一端,工人们正紧张分拣装箱。戴白手套的女工眼疾手快,按大小、色泽将鲜枣分类,娴熟地码入定制礼盒。“这批是上海老客户的订单,今天就发走。”李战军介绍,地坑暖棚采用先进温室技术,是当地最早上市的棚型,产出的冬枣品相佳,糖度高达25度以上,当前批发价稳定在80元/斤,牢牢占据高端市场。

  谁能想到,如今这位年入数百万元的“枣王”,10年前还是苗木生意的“门外汉”。2012年,李战军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系统掌握了枣树剥芽、掐尖等精细化管理技术后,决定投身冬枣种植。2015年,他投资百余万元,建起30亩高标准地坑棚。

  “当年亩均纯收入就翻了3倍。”李战军算起账来,“传统大田一亩七八千,地坑棚能到两三万,两年就回本了。”如今,他的“枣业版图”已扩展至400多亩,钢架棉被棚、遮雨棚等错落分布,实现从5月底到11月的鲜枣不间断供应。

  在棚外空地上,一辆冷链运输车整装待发。来自南京的客商于斯峰仔细检查着车厢温控设备:“我们和李战军合作10年了,他的枣在华东市场供不应求。”他拿起一颗鲜枣仔细端详,“看这果面,光洁无瑕,口感脆甜化渣,加上‘国家地理标志’的金字招牌,消费者吃着放心。”

  临猗鲜枣产业的蓬勃,离不开当地政府的耕耘。近年来,临猗县立足产业优势,持续调整品种结构,发力“精作农业”,特别是大力推行“六统一”标准化生产模式,实现了从田间到舌尖的全链条品质管控。目前,全县枣树种植面积已发展至20万亩,年产鲜枣3亿公斤,年总产值达21亿元,先后荣膺“全国枣业十强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山西省经济林建设十强县”等称号,成为省内优质鲜食枣生产基地。

  郭正 罗晓庆

【纠错】 【责任编辑: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