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 新气象 新成效】从“填埋负担”到“资源宝藏”
我省煤矸石综合利用水平持续提升
深秋时节,走进晋能控股长治公司三元煤业充填开采集控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显示着各项数据。这里曾经的矸石废料变身充填材料,通过长长的管道输送至井下,不断为煤炭绿色开采注入新动能。
作为煤炭开采和洗选的“伴生品”,煤矸石是煤矿绕不开的“黑色包袱”。其危害渗透于空气、水体与土壤,形成巨大的环境隐患。特别是大规模的煤矸石堆场需占用大量耕地或林地,直接破坏地表植被,导致土壤裸露、水土流失加剧。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会逐渐向周边土壤迁移,改变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肥力,使土地丧失农业种植能力,形成连片的“生态荒漠”,且土壤修复周期长达数十年甚至更久。
近年来,我省煤炭企业在煤矸石源头减量、过程防控、末端治理等方面进行有益尝试,持续提升煤矸石资源化综合利用水平,将其作为实现煤炭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环节,压实主体责任,加大创新力度,落实地方标准《煤炭绿色开采技术指南》,先后建成55个绿色开采试点示范煤矿,基本形成充填开采等绿色开采体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赢。目前,我省重点推进运行19座已建成的矸石返井和充填开采示范煤矿。
晋能控股集团因地制宜推进煤炭绿色开采,在三元煤业、赵庄二号井、中能煤业、小常煤业等推广覆岩离层注浆充填开采与连采连充工艺,同忻煤矿、塔山煤矿等已采用采空区矸石注浆工艺处理矸石,2024年回收置换煤炭资源700余万吨。
在潞安化工高河能源充填开采示范基地,一台台巨大的机器正在高速运转。煤矸石与废弃的粉煤灰、胶结料、水等在地面被加工成一种膏状浆体后,通过管道被输送到井下。2019年,我省选定10座煤矿作为省级绿色开采试点煤矿,高河能源入选“煤矸石返井试点和充填开采试点”煤矿。目前,高河能源膏体充填开采已形成独具特色的绿色智能充填开采采掘模式——“长短壁充填开采+沿空留巷无煤柱”智能化联合开采模式。
制备建筑材料也是煤矸石综合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经过逐道工序破碎、砖坯成型、窑炉干燥烧结等环节,废弃的煤矸石摇身一变成了新型建材。山西焦煤山煤国际经坊煤业新型建材厂自2008年建厂以来,已累计生产煤矸石砖10.57亿块,累计消耗煤矸石306万吨。
低热值煤发电主要是应用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进行煤矸石发电。朔州市以“煤电联营、就近转化”为方向,结合本地煤炭产品特点及煤矸石特性,建设一批低热值煤(煤矸石)发电项目,探索出煤电一体化发展的新路。中煤平朔安太堡热电项目以煤矸石、煤泥为燃料,建成国内领先的5G+智慧电厂,年消纳固废150万吨。
从“填埋负担”到“资源宝藏”,我省煤炭企业在生产环节的积极探索,让煤矸石实现了绿色逆袭。(记者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