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民歌面艺“并蒂”开 三晋“群星”绽芳华

《蒸蒸喜乐》演出现场。本报通讯员摄

山西民歌广场舞《桃花红 杏花白》演出现场。本报通讯员摄
11月4日,在备受瞩目的全国群众文化领域政府最高奖项——第二十届“群星奖”评选中,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选送的新编山西民歌广场舞《桃花红 杏花白》和太原市聋人学校的舞蹈《蒸蒸喜乐》双双折桂。这两部植根三晋深厚文化沃土、由平凡群众倾情演绎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时代气息,在全国舞台上闪耀出自信的光芒。
49朵“桃杏”舞出山西风采
一声高亢嘹亮的晋剧二弦声直入云霄,欢快的音乐节奏随之跃动,耳熟能详的左权民歌“桃花来你就红来,杏花来你就白”唱和起来,一个由49人围成的“花骨朵”灿烂盛开,成了一朵朵“桃花”、一朵朵“杏花”……随着获“群星奖”的消息传来,山西民歌广场舞《桃花红 杏花白》的视频在网络上瞬间“燃”起来。
11月6日,记者走进省文化馆,入门处一块展板上“让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的标语十分醒目。
据了解,民歌广场舞《桃花红 杏花白》以左权民歌为创作根基,深度融入“开花调”灵动跳跃的音乐节律,既保留了传统民歌“曲调高亢、情感真挚”的精髓,又创新采用“传统+现代”的融合表达,将山西民舞与多元舞种深度碰撞,打造出兼具地域风情与时尚活力的广场舞新形态。舞台上,演员们以舒展灵动的肢体语言勾勒出“桃花绽放、杏花吐蕊”的画面,生动的表情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
“我们设计了很多隐而小的巧思。”省文化馆舞蹈部主任陈莉介绍,“舞者们身着青白色的服装象征着三晋大地的青山绿水,衣服上的桃花图案隐约可见;小巧的扇子藏于衣袖,在舞蹈中出其不意地骤然展现;女演员的发辫也是隐形道具,在整齐划一的甩动中,增强了舞台的表现力。”
这场让舞者充满底气、征服全场观众的表演,其背后艰辛不言而喻。“演员们是来自各地的基层文艺骨干,平均年龄40岁,其中一人在排练时受了伤,最后上场时变成49人。”陈莉回忆起排练时的辛苦感慨不已,“今年春节过后,我们就组织训练了,进入5月后分阶段进行练习,夏天在省里集中训练,每天都得练10个小时以上,常常排练到凌晨。”
近年来,省文化和旅游厅定期组织各级文化馆文艺骨干参加创作、演出,为作品的全面传播奠定了基础。曾推出《人说山西好风光》《汾河流水哗啦啦》《桃花红 杏花白》等混编版,巧妙地将左权小花戏的三颠步和双扇花进行重组编排,创新性地融入新疆刀郎舞步,打磨成刚柔并济、动作流畅的广场舞。
首次参加“群星奖”的沁源县文化馆馆长樊园十分感慨:“这是一次精彩的人生体验,让我们对山西历史文化有了深刻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上台之前,演员们内心忐忑,但登上舞台的一刹那,便让他们镇定下来。
“我一直记着艺术指导的一句话——我们不光是在跳一支舞,跳的更是山西人的自信心。”樊园说。
17个听障女孩演绎“山西面食”
11月7日上午,记者走进太原市聋人学校。教室里,老师们一边比划着手语,一边大声地说着话。“听障的孩子们能从你发声的口形中,读懂你的话语。”学校舞蹈老师赵静说道。
下课了,舞蹈排练室里蹦蹦跳跳地走进来穿着校服、年龄在12至18岁之间的女孩,后面跟着一位领舞老师。赵静介绍,她们就是舞蹈《蒸蒸喜乐》中的17位演员。领舞魏玉洁毕业于太原市聋人学校,如今又返校当了教师。除了她以外,其他女孩没有一点舞蹈基础。
一屉蒸笼,17个女孩,在无声的世界里,用脚尖“听”见世界,在舞台上翩然起舞。可想而知,在现实中,她们得付出多少汗水,才能变成聚光灯下那些鲜活灵动的舞者。
舞蹈《蒸蒸喜乐》的创意,是将山西传统美食“莜面栲栳栳”作为创作核心,巧妙借助舞蹈语言,生动再现从“我做莜面”到“我是莜面”再到“我尝莜面”的全过程,并表达出这一面食背后的历史文化。这个舞蹈训练的主要方法是场景模拟,将制作莜面的技巧拆解为无声的肢体语言,引导孩子们反复揣摩,直到她们从形似练成神似,从内心深处真正领悟到动作背后那份劳动与收获的喜悦。
舞台上,演员们通过“和面”“搓莜面”“蒸面”等一系列生活化动作,与欢快的秧歌步、富有节奏感的鼓点等元素相融合,将面食制作中的细节生动展现出来,体现出老百姓生活中的烟火气和幸福感。她们紧盯台下老师的手势指挥,将动作一个个“嵌”入心里,并在反复磨合中,用眼角余光和身体感知默契配合。
赵静说:“为了台上完美的3分半钟,我们付出一年多的艰苦训练,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分解动作、数节拍,有时候花好几天才能勉强完成一套动作。”
星光不负赶路人,在“群星奖”的舞台上,17个美丽的女孩脱颖而出,获得了评委一致的高分。太原市聋人学校校长付晋蔚颇为感慨:“我们一直致力于学校艺术氛围建设、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展示平台,希望让更多学生有机会讲好山西故事。”
得知自己获得了“群星奖”,参演的孩子们快速打着手语,热情地表达自己的心声:
“站在这个舞台上,我感觉自己就像一道光。”
“莜面卷卷一个一个靠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圆,这是一种团圆的精神。”
“山西面食不仅有栲栳栳,还有刀削面、拉面、扯面……太多了,希望大家都来山西吃面。”
…………
“我们站在全国的舞台,实现了无声的梦想。我们含着眼泪捧回了奖杯和荣誉证书。我会继续努力,希望能一直做孩子们的指航灯。”魏玉洁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采访结束后,孩子们又围绕在演出道具“蒸笼”中间,用欢快的手语介绍自己的舞蹈《蒸蒸喜乐》——“蒸蒸喜乐,蒸蒸日上,幸福快乐!”
一次转型点亮“群星”满天
“群星奖”每三年举办一届,是我国群众文化领域政府最高奖项。本届共有1996个演出单位、29.5万群众文艺工作者参与角逐,经过初选、复评、终评层层严苛选拔,最终60个作品(团队)分获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广场舞、群众合唱六大类别奖项。
山西的歌、山西的舞,唱的是五千年的文化、跳的是老祖宗的风骨,展现的是不屈向上的生命力,这样的表演张力,不仅征服了评委,也感动了全国。我省除广场舞《桃花红 杏花白》、群舞《蒸蒸喜乐》斩获第二十届“群星奖”大奖外,上党八音会《庆丰收》、山西省文化馆群文合唱团还荣获第二十届“群星奖”入围奖。
这份超越往届、名列全国前茅的“亮眼”成绩单,反映出山西多年来深耕群众文化沃土,从“广覆盖”到“亮品牌”战略转型后,必然结出的硕果。
自2020年起,我省便开始精耕这片文化的“试验田”。通过打造一批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培育一批群众文艺队伍、挖掘一批乡土文化能人艺人、培养一批乡村文化带头人,并每年投入省级专项资金,构建起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群众文化生态体系。截至2024年,这片沃土已催生每年超过20万场的群众文化活动,通过新媒体惠及群众上千万人次。锣鼓、秧歌、戏曲、民歌……三晋大地的文化基因,在火热的民间生活中被激活、传承与弘扬。
2025年进行的优化调整,更是一次从“量”到“质”的战略升级。我省不再满足于文化的“遍地播种”,而是要种“精品”、强“效能”。全省在加大财政补贴力度的同时不再单纯追求群众文艺队伍的数量,而是“优中选优”,更加强调活动质量,对能人艺人和文化带头人的扶持也更精准、更高效。
全省群众文化工作“冲刺”目标愈加清晰。每年的省级品牌活动,如广场舞大赛、优秀群众舞蹈展演、民歌山西邀请赛等,本质上是一个覆盖全省、持续全年的“群星奖”预备役选拔与孵化平台——群众文艺创作不再是临时抱佛脚的“应景之作”,而是形成了“日常普及—集中培训—赛事选拔—精品打磨”的完整闭环。正是这套长效机制,为本次“群星奖”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当更多的“桃花杏花”在基层的春风中摇曳生长,当更多的“莜面花”在平凡的烟火气中汲取力量,三晋大地的文化星河,必将愈发璀璨夺目。(杨凌雁 李霈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