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线调研】黎城县旱鸭饲养量达90万只,年产值突破2亿元——
一只旱鸭,唱响产业“新牧歌”

图为黎侯旱鸭项目北马村养殖基地。张国平摄
初冬时节,太行山上色彩斑斓。黎城县东阳关镇、上遥镇的标准化养殖场内,80万只种鸭拍翅嬉戏,欢腾热闹的场景让人振奋;黎侯镇董北村养殖基地里,首批7.5万只鸭苗欢快地啄食饮水,充满生机;东黄须村新建的养殖基地施工现场,建设人员有序忙碌……
产业兴,乡村兴。近年来,黎城县借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以一只旱鸭为起点,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动旱鸭养殖全产业链发展,带动民众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2025年全县旱鸭饲养量达90万只,年产值突破2亿元,走出一条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乡村振兴之路。
科学布局,夯实产业发展“硬支撑”
黎城县气候条件优越,平均气温高,水利条件好。但长期以来,良好的生产条件囿于传统小农经济范畴,没有形成上规模、成熟稳健的农业产业。
如何破局?黎城县一直在探索中前行。
2020年,黎城县将旱鸭养殖作为特色农业支柱产业重点培育,以“一年起步、两年见效、四年形成全产业链条”的总体思路,启动黎侯旱鸭全产业链项目,分两期打造集种鸭、商品鸭、屠宰、饲料、循环农业一体化的旱鸭养殖全产业链条,不断培育、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全方位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黎城区位优势突出,温度湿度适宜,非常适合旱鸭养殖。”山西连盛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敬祥表示,黎城县招商引资政策力度大,县委、县政府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所需的水、电、气、道路等要素,经过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企业最终决定落户黎城。
作为驱动全县旱鸭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山西连盛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承担了项目的具体建设,通过发挥辐射作用,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切实解决“养什么、怎么养、卖给谁”的关键问题。
资金是产业发展的“硬核”支撑,旱鸭养殖更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无论是扩容提质,促进产业持续稳定发展,还是转型升级,推进行业要素现代化,都需大量资金支持。
黎城县在统筹财政涉农资金、强化支撑保障的同时,按照“政府引导、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通过综合运用贷款贴息、财政补助、以奖代补等支持方式,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产业发展中,实现“双向奔赴”。
自项目启动以来,山西连盛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累计投入3.7亿元,目前公司年销售收入达2亿元,为黎城县农业产业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全链发力,构建产业闭环“生态圈”
在上遥镇北马村种鸭养殖基地,一排排鸭棚整齐排列,鸭叫声此起彼伏、清脆悦耳。走进鸭棚,温度适宜、空气湿润、光线充足,一只只体态丰腴的鸭子悠闲地觅食饮水。
北马村种鸭养殖基地作为黎侯旱鸭全产业链一期项目的样板基地,共建设养殖大棚50栋,先后引进樱桃谷父母代种鸭30万只,年产蛋量达6700万枚。
“一只鸭从出生到端上餐桌,要经过育种、饲草、交易、加工等多个环节,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每个环节都做扎实,让‘鸭经济’真正活起来。”朱敬祥的话道出了产业发展的关键思路。
链条越全,产值越高,韧性越强,产业发展的根基越稳固。
在黎城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旱鸭产业综合加工中心建设正加速推进。投资4000万元、年产20万吨的饲料厂已投入试运行,可充分满足种鸭养殖的饲料需求。
在东阳关镇和上遥镇两大种鸭养殖基地,127栋标准化养殖大棚整齐排列,这里的种鸭存栏量达80万只,年产种蛋1.5亿枚;与此同时,投资1100万元的黎侯镇董北养殖基地和投资573万元的洪井镇西黄须养殖基地项目投入运营,总投资1860万元东阳关镇东黄须养殖基地项目也在如火如荼建设中,程家山养殖基地建设已破土动工,产业规模持续扩张。
产业链前端饲草有保障,中端加紧扩繁增量,后端的鸭苗孵化、肉鸭屠宰、熟食加工、冷链物流等项目也已完成选址和前期设计规划,后续工作正稳步推进。这种“投产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梯队格局,构建起从种鸭养殖、饲料生产到食品加工的全产业链雏形,展现了黎城旱鸭产业强大的发展韧性与后劲。
多举措提升品牌效应,聚力创建智慧基地……黎城县不断推进旱鸭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走出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集群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创新模式,打出抱团发展“组合拳”
“饲料喂得好,膘往身上跑”。11月21日清晨,黎城县北马村村民杨松珍照例早早起床投料喂鸭。从这个养殖场刚建起他就在鸭场务工。如今,靠着养鸭,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杨松珍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批百姓。黎城县积极探索“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多方共赢机制,推行“联村联建”抱团发展,走出一条产业振兴与村强民富同频共振的新路径。
通过土地流转,全县26个村以债权入股,联建联创,将分散的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有效整合。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30余万元;带动210余人就地就业,人均年增收5万余元。
山西连盛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全县创新推行统一鸭苗供应、统一饲料配送、统一防疫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回收销售的“五统一”订单养殖模式,主动承担市场风险,保障养殖户稳定收益,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精彩蝶变,有效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朱敬祥表示,公司的目标是分两个阶段完成总投资39.6亿元,打造华北地区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善的旱鸭产业基地。项目全面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超百亿元,提供4500余个就业岗位,形成以黎城为核心、辐射周边的旱鸭产业经济圈。
一只只旱鸭,承载着农户的幸福梦想,也见证着乡村的发展变迁。在太行山的怀抱中,黎城县努力做大做强旱鸭产业,让更多群众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白续宏 徐珊 乔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