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华网山西频道,山西新闻信息总汇,地方资讯发布平台!
 

郭双威:矢志建设中国第一个酒文化旅游基地


  新华网山西频道2月26日电(记者 帅政)“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时序未至清明,杏花村里却是雨雪纷纷。一股汾酒的清香飘来,新当选的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董事长、党委书记郭双威从酿酒车间里走了出来。

  一身豆清色的工作服,手挚一瓶青花瓷汾酒,在一缸缸老酒之间穿梭环绕。他的形象就像刚从酿造生产线出来的“青花瓷”。今年54岁的郭双威,从参加工作以来就一直在汾酒厂工作,先后任杏花村汾酒厂知青分厂党支部副书记、劳资科长、副厂长、副总经理、总经理、董事长,是一位真正的“杏花村”人,也是全国轻工系统的劳动模范。2002年3月,他担起了“村长”的重任,当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实现利税3.2亿元,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均创历史新高。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问题,这是我国工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我这个跟汾酒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人想的事。杏花村的酿酒历史源远流长,一代代杏花村人酿造了美酒的同时,也酿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远古文明与现代文明“勾兑”,这是我们建设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按照这个思路,我们现在正建设中国第一个酒文化旅游基地。”郭双威激情澎湃,领着记者循着“汾酒旅游线路”穿越汾酒博物馆、万吨粮库、自动化包装流水线、汾酒广场和绿色生态园。

  古井亭畔,山石嵯峨,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徜徉于杏花村,记者看到的是商业文化街的雕梁画栋,醉月楼的高耸入云,酒都宾馆的金碧辉煌……一部汾酒酿造的厚重文化积淀史,如同一条浩荡的文化长河奔流不息。汾酒博物馆里珍藏着自夏商周以来1000多种酒具。除此之外,还有3份宝贵酒文化遗产:1500年前汾酒被列为宫廷贡酒,受到北齐武成帝的隆重推崇,被载入二十四史,汾酒首次成名;晚唐诗人杜牧一首《清明》诗,吟出千古绝唱,汾酒二次成名;1915年,汾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甲等金质大奖,把我国这一传统行业带上了世界顶峰。灿烂的制造史,正在郭双威和“杏花村人”的手里变成一座工业文明旅游长廊。据悉,杏花村每年接待各类游客数十万人。工业文明旅游已成为郭双威目前着力开拓的新领域。

  当记者问及参加此次人代会“重点思考和反映哪个方面的问题”时,郭双威不加思索地说,世界上每一个大型跨国集团公司都在发展中建立了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我国优秀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建设符合自身发展的文化道路。他认为,建设企业文化要把优秀的传统与现代的开放意识结合起来
,在传统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传统。郭双威的思维总离不了杏花村,离不了酒文化。他引经据典说,贵州的“茅台”,是清康熙年间一个山西盐商传去的。陕西的“西凤”,是“山西客户迁入,始创西凤酒”。至今我国不少地方的酒名中,仍带有“汾”字,如“湘汾”、“溪汾”、“佳汾”,可见其文化渊源。郭双威告诉记者,酒都杏花村是古老的酒都,也是开放的酒都。最近,公司在把握中国白酒业的市场走势基础上,审时度势,科学论证,制定出了推进名优白酒基地、保健酒基地、酒文化旅游基地建设,实现以低成本、高科技、产业化为特征的名牌扩张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使汾酒集团成为品牌国际化、机制市场化、组织高效化、管理现代化的大型名酒集团。

  记者感到,在这位“杏花村人”的心中,古老而年轻的杏花村,正带着汾酒竹叶青超凡的风采,带着清明春雨的滋润,带着三月杏花的芬芳,带着牧童悠扬的笛声,带着杏花村人世代不懈的追求,从历史深处走来,向灿烂未来走去!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及新华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XINHUA NEWS AGENCY
电子邮箱: shanxi@xinhua.org 
新闻热线: 0351-4291587、4292398
广告服务: 0351-4295489
制作单位: 新华社山西分社